• 今日汇率:1欧元= 7.862348元人民币

  • 一座博物院,解锁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码

    海外网 发表于:2024-05-18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515

    新华社天津/巴黎5月18日电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一架完整的披毛犀骨骼化石已经展出了一个世纪,它的“姊妹”则陈列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位于天津的北疆博物院。这座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前身,现在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的两个馆区之一。在它的背后,是一位法国人数十年的中国北方科考经历,也隐藏着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码。

    工作中的桑志华。天津自然博物馆供图

    在科考途中,桑志华竭尽全力为博物院搜集一切学科的标本,但与同时代来华的诸多西方学者不同,桑志华把他在中国北方多年科考活动搜集的绝大部分标本和成果都留在了中国。他说:“我不能掠夺在黄河白河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从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坚持的一贯原则是,所有被发现的这些世上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须要留在发现地。”

    “桑志华”这一名字的来源已无从考证,但这位法国人却用25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志在中华”的涵义。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爱中国人,我们尊重他们的习俗。”桑志华于1938年回到法国,直至去世再也没有来过中国。而他在中国的这段经历则被记录了下来,和他创办的北疆博物院一起,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一位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加入

    随着藏品日益丰富和北疆博物院不断扩大,桑志华寻找合作者的意识愈发强烈。1923年,应桑志华邀请,法国哲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来到北疆博物院开展联合科学考察工作。他们组成了“法国古生物考察团”,深入中国西北腹地,发现了许多重要的化石标本与石器。

    1月27日拍摄的北疆博物院内的藏品。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1922年夏,桑志华在内蒙古萨拉乌苏考察时采集到一批化石标本。次年,刚刚来华的德日进在整理这些标本时,意外发现一颗小小的门齿化石,经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鉴定,确认属于人类,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后被史前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称为“河套人牙”。这是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

    桑志华和德日进的科学考察为中国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在这两位法国学者带领下,一批中国年轻学者成长起来,成为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回忆说:“德日进教给我许多知识,我成了他的一名助手。德日进是我最喜爱的老师。”“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曾评价道:“德日进所发表的工作报告,差不多全是示范性的。中国的化石专家、地质学家及史前考古学家,大半都有它很有益的影响。”

    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密码

    “法中两国的考古合作始于1914年,埃米尔·黎桑和另外两位学者先后前往中国……这些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发掘化石。他们与裴文中在内的中国专家建立了联系,裴文中即‘北京人’第一个完整头骨的发现者……”2004年,在桑志华来华科考90周年之际,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篇报道向法国人民讲述了当年法中考古合作的往事。

    现在保存在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披毛犀骨骼化石是在内蒙古萨拉乌苏发现的,这是北疆博物院赠送给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价值最高的礼品,至今仍沿用着北疆博物院的馆藏编号。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还珍藏着一本《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这本桑志华和德日进参与编撰的学术著作,将中国的古生物和考古发现介绍给国际社会,使得中国在国际地质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桑志华和德日进的科学考察不仅促进了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法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学术合作。”天津自然博物馆馆长张彩欣说,“这些合作和交流,为中法两国在地质古生物学和考古学领域的持续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疆博物院内还原的桑志华的工作台。新华社记者张宇琪摄

    2009年,天津自然博物馆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签署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科学考察、研究人员、科学出版物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今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北疆博物院的研究人员还将再赴法国洽谈合作事宜,续写这一段中法考古合作的百年佳话。

    经过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北疆博物院旧址楼依然静静矗立在天津马场道上。跨越一个多世纪,这座博物院见证着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见证着相距万里的友谊故事,见证着60年来中法两国的岁月激荡,也将见证中法考古合作新篇章。(记者:雷明宇、王晖、乔本孝;编辑:杨骏、刘晨、杜逾舸、徐晓蕾)



    来源:海外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